中國教育的巨變
2020-01-13
行業新聞
從無到有
教育信息化"生根冒芽"
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問世,人類便邁入了"信息時代"。1958年,中國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試制成功;1973年,中國第一臺每秒鐘運算100萬次的計算機在北京試制成功,這是我國電子計算機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此我國計算機研制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夯實了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基石。
從改革開放之初到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教育信息化進入萌芽時期。
"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做起"
1984年2月,鄧小平在上海參觀微電子技術及應用匯報展覽時,作出指示:"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做起。"自此,"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做起"成為我國計算機教育(主要指中小學計算機教育)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方針。
"信息高速公路"打通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興起,中國相繼成立了國務院信息化領導小組和信息產業部,旨在制定戰略,統一規劃,科學實施,加強管理,加速信息產業發展。
1994年,國家計委批復了"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示范工程"建設項目,通過NCFC的國際出口與Internet互聯,成為中國第一個運行TCP/IP協議的全國性計算機互聯網絡。由此開始了全面鋪設中國信息高速公路的歷程。
遠程教育"初露端倪"
1997年12月,國家教委下發了《關于高等學校開展遠程教育有關問題的通知》,原則上明確支持發展遠程教育,同時提出要全國規劃和協調。網絡遠程教育正式進入國家統籌發展階段。
1998年10月,教育部將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列入《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1999年1月,國務院轉發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決定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形成開放教育網絡,構建終身學習體系。
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
教育信息化藍圖"浮出水面"
2012年3月,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十年規劃》"),這是我國首個教育信息化長期戰略規劃,從國家層面對今后十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進行了整體設計和全國部署。
技術與教育走向深度融合
2012年至2016年的五年內,我國以"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為核心任務,進入了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階段。以"人人通"為標志的網絡學習空間建設,意味著對教與學方式的進一步變革,這是對此前的"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的進一步深化。
走進教育信息化2.0新時代
改革開放前40年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特征可以歸結為"基礎建設+設備配套+應用探索",這個階段稱為教育信息化1.0時代;2017年10月,"辦好網絡教育"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意味著我國教育信息化開始了一個新時代,即教育信息化2.0時代。
5G顛覆傳統教育方式
2019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發放5G商用牌照,標志著中國正式進入5G時代。隨著5G的到來,教育形態也將會發生巨大變化。
2019年8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致第二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的賀信中強調,中國高度重視智能產業發展,加快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專家表示,今年是"5G元年",5G技術構建的"數字高速公路",將為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創新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通道,將對生活生產、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等方面帶來"超乎想象"的變化。
聲明:本文源自網絡,由樂教科技整合整理,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司,我們會盡快處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阿县|
聊城市|
安西县|
肇州县|
怀宁县|
东丽区|
合山市|
洪湖市|
铜陵市|
麻城市|
西乡县|
南宫市|
武宁县|
镇平县|
赤壁市|
维西|
黎平县|
广水市|
城口县|
清涧县|
丰台区|
那坡县|
澄江县|
永善县|
普安县|
津市市|
桃江县|
霞浦县|
丹江口市|
宜州市|
罗城|
张掖市|
宜兰市|
安塞县|
汝城县|
房山区|
夏津县|
酉阳|
北碚区|
磐安县|
海淀区|